91亚州熟女激情

当前位置:91亚州熟女激情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论博物馆展陈的观赏性

作者: 马英民    发布时间:2020-08-06 09:58    阅读量:3001

文章来源:《中国博物馆》2008年第2

作者:马英民


博物馆展陈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博物馆为解决陈列展览观赏性不足而影响展出效果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博物馆展陈是否需要观赏性?什么是展陈的观赏性?展陈观赏性有哪些特点?怎样适度营造展陈观赏性?如何使展陈观赏性与时俱进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该说,博物馆陈列展览需要观赏性,时代要求必须加强展陈观赏性,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博物馆应在深入研究文物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观众的接受能力、欣赏习惯,从便于群众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角度,把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各得其所。”(单霁翔:《中国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载《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9月版,第8页)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十大陈列精品评选,也将观赏性作为入选标准之一。这说明,展陈观赏性问题已成为当前博物馆展陈必须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陈列展览为什么要有观赏性

 

  陈列展览为什么必须具有观赏性呢?第一,与时俱进的要求。在我国传统的展陈理念与实践中,一般是强调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等,观赏性问题长期不得重视而很少提及。有时甚至将其置于被排斥、被批判的地位,将观赏性与思想性等对立起来,认为观赏性是华而不实、花里胡哨、哗众取宠,是不健康的资产阶级的低级趣味。至今恐怕有人对此仍心存疑虑。这种心态无疑大大妨碍了人们对展陈观赏性的认识和营造。但也应看到,在以往长期的计划经济年代,这个问题似乎影响并不大,因为人们对缺乏观赏性的展陈仍照看不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视觉艺术形式和渠道日益丰富多样,对观众眼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简易、单调、沉闷、枯燥的展陈形式就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公众接受了。这种历史的欠账是需要偿还的。当然,现在也具备了营造展陈观赏性的主客观条件,人们的眼界已经打开,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为观赏性与时俱进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前景。时代的脚步使博物馆展陈不断增强观赏性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以人为本的要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为大众服务的,理应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要真正了解公众的企望和需求,了解参访者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从而通过展陈实现公众的参访目的。观众究竟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走进博物馆的呢?事实表明,公众参观博物馆展陈的欲望,主要出于如下心理:一是好奇。很多观众参观博物馆,是出于一种探秘、猎奇的心态,要亲睹陈列展品的珍奇,洞察博物馆的神秘。二是慕名。对于博物馆及其名人、名器、名迹展陈,观众经常蜂拥而至。甚至单为—个博物馆或展陈的名称,不少人也会产生参访冲动。如人流涌动的故宫、长城、秦兵马俑馆、埃及木乃伊展、大英博物馆、某些历史名人展、某些书画展等,为数众多的观众并非在刻意了解其内容、意义之后才采取行动,而是慕名而往,但求一饱眼福。叁是求知。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人群来说,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汲取知识的场所和渠道。众多的青少年往往在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天文馆流连忘返,学习大量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博物馆也被称为公民教育的“第二课堂”。但以往为观众提供的学习过于呆板而逐渐不为观众所欢迎。人们乐于接受的是交流互动的新鲜方式。四是寻趣。毋庸讳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观众来博物馆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了趣味性,企望通过更多的视觉冲击等感官刺激,寻找好看、好玩的东西,达到休闲、消遣、娱乐的目的。除上述之外,也还会有抱着其他愿望或多种目的兼而有之踏进博物馆的。由上可知,观众走进博物馆,是要一睹为快,看个究竟,主要是需要“看好”。所以,陈列展览的筹办必须以观众需求为依据,站在观众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观赏性问题,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着想。而不是一味玩深沉,让博物馆成为象牙塔或只是一些专家、学者的神圣殿堂。第叁,理想展效的要求。陈列展览是供人们参观的视觉作品,要达成理想的展示效果,要求这些作品好看,是不言而喻的应有之义。由于展品既有观赏性的一面,又有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等非观赏性的一面,按照展示艺术本身要求,这两个方面,即展品的观赏性与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等,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甚至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不仅在艺术类的展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在一般的展陈中也概莫能外。这是因为,观赏性信息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会对观众产生“先声夺人”效果,引起观众参观兴趣,激发其参观欲望,并使这一行为持续进行。观众在参观进程中,就会进一步接受其他信息。在大量、不断地接受思想性等其他信息中,观赏性对参观者仍会发挥调节情绪、缓解疲劳、增强印象等积极作用,提升观众参观效果。反过来,陈列展览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知识性、高超的艺术性等又会使其观赏性得到丰富、深化与升华。毛泽东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人们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视觉也如此。只有基于对展陈内容的深刻理解,观众才不但会觉得展览好看、爱看,更会感到耐看、值得看。这自然就会使展陈信息传播功效得到更好地实现。

 

   如何认识展陈观赏性

 

  (一)展陈观赏性的含义

 

  什么是展陈的观赏性?顾名思义,当然是指陈列展览“好看”、宜于参观欣赏的一种效应。如果进一步思考,人们就不难发现,展陈观赏性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因为这种观赏性形成的过程,一般包含叁个环节:第一是展品。就是组成展览的文物、标本、原版图片(以下简称文物)以及各类艺术品、辅助展品等,必须具有能引起观众兴奋的观赏要素。所谓观赏要素,是指展品承载的经过视觉刺激能引起受体兴奋的信息。尽管每一件展品都蕴涵着多种信息,但并非其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有效刺激感官而使参访者兴奋的观赏要素,都会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展览主要由缺乏观赏要素的展品组成,展览就必然缺乏观赏性,也就难以受到观众青睐。第二是中介。所谓中介是指许多展品的观赏信息并不都是可以直接传递给参访者的,而是要经过一些中间的相应方式、渠道、手段、过程等,才能使观众获得这些信息。这种中介是联系展陈与观众的桥梁,不仅能够传递观赏信息,而且能在信息传递中增强并营造观赏要素。没有这种中介,信息载体(展品)与信息受众(参访者)就容易脱节,展览的观赏性也就难以实现。要使展览及其展品具有更强的观赏性,中介就成为关键的环节。第叁是观众。首先,观赏性是指观众参访展陈所产生的一种反映,一种接受展品某种信息后所激发的愉悦和兴奋,也是某种参访欲望的满足或参访目的的实现。展览有没有观赏性及其观赏性强弱,必须、也只有经过观众,才能得到检验和评价。换言之,观众对展览的观赏性具有最终发言权和评判权。观众数量、观众认知度、观众的体验和感受,理所当然地成为衡量展陈观赏性最直接、最明确的标志。综上所述,展陈的观赏性是否可以定义为:是指展陈设计者经过特定的手法和方式,将展陈及展品蕴涵的强烈视觉信息传递给参访者,刺激受体使之兴奋并引发和满足其参访欲望的一种效应。

 

  (二)展陈观赏性的特点

 

  1.观赏要素的确定性。观赏要素是展品的一种属性,是不容否定的客观存在。比如展品鲜艳的色彩、巧妙的造型、奇异的结构、珍稀的质地、贵重的价值、先进的工艺等。展陈选用的藏品或创作的展品是否具有观赏性,主要看其观赏要素的有无或丰富与否。

 

  2.观赏信息传递的双重性。展品观赏信息的传递并非都是一目了然、~览无遗的,而有显性与隐性、直接与间接之分。有的观赏信息可以由展品表征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如颜色、状态、造型等,有的却需要通过中介予以传递,如内在结构、比重性质、珍贵价值、演变历史等。这就形成了展品观赏性传递的双重特性。也就是说,除了直观展示展品的显性观赏要素外,还应挖掘、传递展品潜在的隐性观赏信息。

 

  3.受体反映的差异性。由于参访者个体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参访目的不同,其所获得的参访体验包括对观赏|生的感受也会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要通过进行及时、充分和不同类别的观众调查,准确把握囚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参观效果,努力实现大多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参访愿望和要求。

 

  4.观赏信息含量的可控性。一件展品乃至一个展览,其观赏信息的含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展览的展品观赏信息不足,可以通过对展品观赏要素的强化或附加,并创作增加观赏信息丰富的展品,使之得到改善。同理,对于展览或展品中不必要的过于抢眼的信息,也可采取淡化处理的办法,减弱或消除其对展陈内容所需信息的冲击。

 

  (叁)把握展陈观赏性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观赏性与思想性等方面的关系。陈列展览需要观赏性,但绝不是为了观赏而观赏,而是通过观赏性,更好地表现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等,贯彻展陈的主题,绿叶衬托红花。绝不可割裂观赏性与思想性等两方面的关系,更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所以,展陈的观赏性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恰如其分,而不能无节制地搞视觉轰炸。

 

  2.对观众满足与引导的关系。要坚持“叁贴近”原则,一方面,真正了解群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使陈列展览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喜爱和欢迎。另一方面,又必须顾及观众的愿望与要求不尽相同,陈列展览不可能使人人满意,想看什么就展示什么,而要加强对观众的培养和引导,坚持以积极健康的格调,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公众昂扬向上的精神情趣和观赏水准。

 

  3.艺术表现与客观真实的关系。展陈的文物、标本是不可改变的,而展陈的观赏要素却是可以根据主题需要进行调整和增减的,特别是可以按照内容要求进行人为创作。但是,这种对展览观赏性的调控,尤其是艺术展品的创作,绝不能只顾主观需要而改变客观事实和违背历史,搞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抑此扬彼。因为那样的作品观赏性再强,也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会带来重大的消极作用。必须坚持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即一切艺术创作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4.观众的主动欣赏与被动欣赏的关系。过去的做法,是博物馆将陈列展览提供给观众,观众只能被动地学习、观赏。现代理念则强调在更好地向观众展示的同时,也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多地吸引参访者参与,实现与观众互动。事实证明,观众越是近距离接触展品和进行操作,就越有助于观众加深对展品的观察和欣赏。

 

  5.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任何展陈形式都是当时当地具体主客观条件下的产物。营造展陈观赏性,要善于继承现有成果,努力利用成熟的技术、工艺、材料及手法,防止走弯路。同时,又不可因循守旧或照抄照搬,而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以前瞻性理念,求新、创新、更新,才能使展陈观赏性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怎样营造展陈观赏性

 

  展陈观赏性的营造,需要在文物展品、非文物展品和观赏信息传递中介等叁个方面下工夫。

 

  1.文物展品观赏性的营造。文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物,其最根本的价值是反映客观和历史的真实。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复制品不是文物,在展陈中可视同文物),也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文物却存在观赏要素丰富与否及其观赏信息是否易于传递的区别。要使展陈文物具有观赏性,就要优先选用观赏要素丰富的文物。对其显性观赏要素,予以充分直接展示;对其隐性观赏要素,应尽力挖掘。对于观赏要素缺乏的文物展品,则要通过种种手法,增强和赋予其观赏性。(1)个体文物。陈列展览是由一件件展品共同组成的。如何使出现于展陈中的每一件文物均具有必需的观赏要素,是解决展陈观赏性的最基本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每件文物展品给予最佳效果的陈列定位,设计最利于其展示的空间位置。可以镶嵌于展墙、展板上或容纳于展柜中,也可以悬浮于空中、摆放于地面或布置于地下。要确保每件文物在高度、间隔、角度、状态及与其他展品的呼应等方面均恰到好处。其次,是“文物穿衣”。即精心设计制作辅助性的展具、道具等。如展墙、展板、展柜、展台、展架、衬托、背景、照明及相关道具,将文物“包装”起来,使之靓丽登场。再次,是将传统展示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法相结合,使文物观赏信息的传递更顺畅、更充分和更具艺术性。(2)组合文物,或称文物组合。就是由两件以上的文物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新的文物体。这样一个新的文物组合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新的“再生文物”。这个文物组合体除可采用个体文物营造观赏性的一般做法外,还具有了新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因为尽管组成这个组合体的每一件单个文物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但是这些单个文物如何组合却是可以按照人的主观创意进行的。因此,展陈设计者就可将若干件文物按照主题化、层次化、艺术化、个性化的要求,相互联结在一起,使之出现新的体形、结构、色彩、质地等,并从中补充、加大观赏要素,从而使之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原版图片在展示中为平面特征所局限,但其可视性也是可以调控的。除优先选用美观图片外,还可通过缩放、虚化、迭加、拼接、加棕(黑白片)、着色等艺术化处理,增强观赏性。目前流行的喷绘技术更是把图片展示的观赏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3)文物流。单个的文物及组合文物相互衔接,由点到线到面延伸下去,就会形成一个立体的文物流。文物流所营造的观赏性不仅在于组成这个流的每一件文物和文物组合所展示的观赏要素,还在于在这个文物流中,会形成一个个不同层次、互相呼应的重点、亮点、看点。文物流中展品要按照整体布局的要求,既疏密有致,高潮迭起,又全局协谐调,浑然一体,有起伏,有节奏,有韵律,高潮、平潮、低潮交互出现,围绕总高潮将展陈一步步推向深入。

 

  2.非文物展品观赏性的营造。与文物展品本身一成不变、不可再生不同,非文物展品是可以创作和修改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陈列展览内容的需要,创作增加及修改此类展品,并在创作和修改中营造出所需要的观赏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文物观赏性差的展陈中一定要增加非文物展品的缘故。当然,展出非文物展品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观赏性,主要还在于展陈内容的需要。营造非文物展品的观赏性,一是选准形式。非文物展品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如绘画、雕塑、布景箱、图片、沙盘、模型、蜡像、幻影成像、全息成像、半景画、全景画、大型场景等,这些形式大多蕴涵着丰富的观赏要素。但不同形式的作品,其观赏性的强弱、侧重、特色以及适用的条件和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应在深入研究展陈内容的基础上,准确选择最适当的表现形式。二是配合文物。不能将文物展品与非文物展品对立起来或决然分开。非文物展品与文物展品相结合,真实性与观赏性相得益彰,展陈内容的表现才会更充分,观赏性也会在真实可信的感受中升华。如油画《开国大典》观赏性很强,画中的麦克风等又以实物展出,画、物组合,观众对隆重的开国庆典场面的观感自然就会更加强烈。一般情况下,非文物展品应配合、突出文物展品,不宜过于突出自身。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在展陈的某些环节,也可以非文物展品为主,如序厅群雕、展厅大型景观等。叁是参考舞美。戏剧舞台美术以及影视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非文物展品的观赏性营造可有选择地吸收这类艺术形式,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四是结合科技。尽管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在博物馆展陈中已有普遍的应用,但其与非文物展品的结合却使博物馆展陈观赏性出现了空前的飞跃和进步。由于科技手段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博物馆展陈的信息传递更为直接、快捷、便利、集中、形象、生动,并由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向动静结合,全面、有效地增强了展陈的视觉冲击力。科技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展陈观赏性前景将越来越广阔。五是精益求精。非文物展品虽然有观赏性强的优点,但其真实性、可信度却远不如文物展品,处理不好,还会喧宾夺主,甚至会产生“造假”之嫌,严重影响展出效果。所以,非文物展品的创作、使用一定要十分慎重,一般应掌握少而精、画龙点睛的原则,绝不可粗制滥用。要以精取胜,使每一件非文物展品都成为精美的传世之作。

 

  3.信息传递中介观赏性的营造。传递展品观赏信息的中介及其观赏性,是完全由展陈举办者设计、制作和把握的。中介的观赏性是配合展品观赏性并为之服务的,绝不能游离于展品之外去平分秋色。创造展陈信息传递中介并使之具有所需要的观赏性,应着力把握如下几点:其一,营造展陈氛围。公众参观陈列展览,是为了寻找一种体验,寻求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营造展陈主题要求的特有氛围至关重要。营造展陈氛围,首先是展厅内氛围的营造。要结合展陈内容,对展厅空间进行别出心裁的分割和格局设计,使整个展厅既通透疏朗,又柳暗花明。展陈的序厅或开头是观众的第一印象,对吸引观众参观关系极大,务必使其成为整个展陈的点睛之笔。展厅展线要便于观众参观,又要富于变化,可曲径通幽,可齐头并进,也可放射性联通等。展厅内照明和色彩及其色温、色调,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对展厅氛围营造有直接的重要影响,要根据展陈内容和利于观众参观的需要,恰当地予以运用。与展陈相关的通道、休息室、大厅等其他公共空间乃至整个博物馆建筑和环境,均与营造展陈氛围和观众观赏相关,需要参照展陈主题,作出相应的设计、布置和建造,使“展品——展陈——建筑——环境”呈现统一的整体展示氛围。其二,改进传递手段。一是文字、图表的艺术化。展陈的各层文字说明是展品和展陈的导引和灵魂,图表使大量信息一目了然,使展陈内容表达简明扼要,文字及图表是展陈最重要的中介手段。然而过去的做法,是文字图表过多而变化很少,非常缺乏观赏性,对展示效果影响很大。现代展示理念提倡文字、图表的艺术化,力图在布局、规格、色彩、造型等方面既有统一,又富于变化,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交相为用,形成不同的层次和形态,并在材料、工艺方面勇于创新,从而有效增强可视性。二是丰富展具、道具的观赏要素。作为中介的展具、道具等一般会与展品和展陈内容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要增强展品和展陈的观赏性,丰富展具、道具的观赏要素就十分必要。如展墙、展板可进行与文物相关的底色、背景图、粘贴辅料、形成多层次立体“主题展板”的艺术设计,以更好地烘托、渲染文物、标本、图片。展柜要力求针对文物量体打造,让每个柜内设计富有特色。叁是巧妙运用现代手法。在展陈中利用科技手段让文物“亮起来,响起来,动起来,精起来,贵起来、保起来”,对提升观赏性效果显著。其叁,延伸展示渠道。一是将传统的讲解与表演、展演等强烈的视觉艺术相结合。如以歌舞表演、情景剧展演、古乐演出、“大篷车”等形式,将展陈从展厅搬上舞台和广场,以更强烈的艺术形式提供给观众。二是将观赏展陈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博物馆优美的展陈,加之优雅的环境,优良的服务,上佳的休闲、娱乐条件,对于增强展陈的观赏效果大有裨益。叁是将馆内宣传与馆外宣传相结合。要使展陈更多更好地供群众观赏,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做好宣讲员讲解、图册资料光盘发放、网站传播、环境展示等馆内宣传的同时,要更多地利用馆外宣传,扩大博物馆展陈及展品的知名度。如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制造“新闻点”、“跟踪报道”,将广告作到公交车、街道、车站、地铁、商场等,使博物馆—_展陈一展品形象随时随地可见,从而获得公众更多的关注,使更多的人能“慕名”走进博物馆,观赏陈列展览。

推荐阅读